top of page
作家相片Claudia Yeh

分離



原來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分離」的議題。


從上學與母親分離、分手與戀人分離,畢業與同學分離,到死亡與親友分離。活到四十多歲我才發現自己還在學習這個議題。


入秋之前身為媽媽的我感受到兩種分離,家裡雙胞胎在老師的建議下小班開始分班學習獨立上課,這讓本來以為克服的上學分離焦慮又再度登場,最近每天都在哭哭不上學、安撫、死拖活拖,快遲到,交給老師爆哭的循環中度過。媽媽生命值劇降。有一天晚上兒子突然問我:「畢業是什麼?」我回答他說:「就是學習完到一個階段,跟原來的老師和同學分開,去認識新的老師和同學。」兒子突然意識到什麼,抱著我大腿大哭說:「我不要跟你分開。」當兩個三歲小孩都抱著你的大腿哭哭,真的既暖心又好笑,我跟兒子說:「學校畢業我也不會跟你分開啦,除非是人生的畢業。」


是的,人生的畢業。


也許我們的人生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中學習,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何時才會準備好。八月初參加了一場親戚的家祭,小而簡單。由於女性亡者沒有小孩,得由我和堂弟們擔任答禮的晚輩。一邊向來上香的人鞠躬我一面想起十幾年前擔任弟弟喪禮主祭,鞠躬鞠到腰酸。那場喪禮上擠滿弟弟的同學人山人海。對比當下的喪禮有種不勝唏噓的感覺。


禮成之際,搭著室外的小雨,禮堂內響起黃小琥「伴」的那首歌,

「什麼是陪伴,什麼是心安,你是答案」


無論是如何獨立的人,都不可能從出生之際就毫無牽絆,一路走來,經歷無數分離直至今日。日語裡的「絆」(kitsuna)用的是糸部旁,很寫意地把人與人的情感形容成像連結的絲線那樣。這些「情絲」是多麼美妙的東西,多麼讓人牽腸掛肚。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解開、切開、重新連結這些絲線,逐漸壯大,至到最終切斷與肉身的連結,以及世間親友的連結離去。


我記得有一本童書叫「蘋果樹上的死神」,內容在講述狡猾的老孤狸為了逃避死亡,設計將死神困在蘋果樹上,快活了很久一段時間後,發現親近的人全死了,剩下自己與自己老朽的身體,最後解放了死神並張開雙臂擁抱祂的故事。我很佩服作者可以把死亡解釋得如此直白意懂又讓人動容。雖然我不知道二歲半的孩子可以理解多少,但至少書裡死神畫成超可愛的小孤狸。(笑)


經驗過弟弟的喪禮後,我一度以為自己已經作好心理準備面對親近者的死亡。直到後來又經歷過幾個親友的死亡,才發現不管有多少心理準備,當牽絆要被死亡斷開,還是有很多很多情緒需要流動。特別是在醫療現場面對是否該放手的選擇。


小孩總是觸動我們內心中最柔軟的一塊。看到自己的孩子總能同時看到同年紀的自己。對三歲的兒子來說,上學與媽媽分開那嚴重程度絕對比擬成人與至愛的情人分手這麼嚴重。看著兒子的淚水,我可以感受到原來自己到現在都還可能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的父母分離。


分離、死亡、生命的萌生,我很感激在四十歲時人生有這麼多體驗,它們增加了生命的厚實度,這讓人很感激。人生的路我期許自己成為厚實而溫暖的人。我們被編織在人生與生命的絲線上,向命運女神學習,將這些絲線剪斷,梳理,重新連結,最後,成為更完整的「人」。


+

近期活動 【假日9/10+9/17 前世回溯與氣味實驗室】 【平日9/15+9/22 前世回溯與氣味實驗室】 【9/17 如恩魔法初階】

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